年,女,未婚,教師,
子雪來處:【雪】字取自唐代詩人白居易《長恨歌》——“中有一人字太真,雪膚花貌參差是”一句。
中國古代民眾自古便有在豐收季節向祖先獻祭的傳統,將成熟的穀物獻給祖先,即所謂“秋嚐”。將祖先至於家庭中最崇高的地位,希望獲得祖先庇佑,祈禱來年風調雨順。
而且,在南北朝時期,七月已經成為祭祀的月份,所謂:“七月嚐祀二廟”,又宋孝武帝(劉駿)大明三年(459)有司上奏雲:“來七月十五日,嚐祀太廟、章皇太後廟,輿駕親奉”。可見,在南北朝七月十五確實已經是祭祀先祖的日期,結合《佛說盂蘭盆經》譯經的時代,我們有理由相信,七月十五的日期選擇有中土的影響因素,該日普遍進行的祭祀祖先的活動可能是源於印度的“安居”儀式與本土契合的一個接口。除“解夏”與“結夏”的儀式來自印度外,本文認為齋會的儀式亦源於印度。
對此,蕭放及陳洪二位先生的研究頗具信服力,二位均認為盂蘭盆會是在“臘佛”的儀式上發展而來的。此處,印度佛教中將解夏自恣之日的供養儀式稱為“和集”,和集儀式中既包括僧俗的供養,亦包含巡遊的儀式,幡蓋蔽日,場麵不可謂不盛大。
這與公元840年圓仁在太原府所見盂蘭盆會“巡禮”儀式、歡鬧氣氛如出一轍,齋會、鼓樂、獻供、僧俗的元素具在。
但值得注意的是,印度儀式中獻供的供品包括衣服、刀子、針錐之流,意在求得聰明利智,與中土儀式中救拔父母的意圖大不相同。微雨後,薄翅膩煙光。
才伴遊蜂來小院,又隨飛絮過東牆,長是為花忙。江南蝶蝴蝶,雙雙在夕陽下起舞。
它們長得像何晏那樣美,心思像韓壽那樣愛偷香。在花叢中流連,吸吮花蜜,生性輕狂放浪。